AI来了,能代替“铁饭碗”吗?
“没想到是‘铁饭碗’最先被AI替代,一些基层岗位是不是会面临下岗?”
“又一份工作被顶替了,往后找工作更难了。”
近日,随着DeepSeek开源模型的发布,全国多地宣布将DeepSeek应用于政务系统。在这一背景下,“AI公务员上岗”、“AI主播零失误”等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AI是否会抢了人类“饭碗”?“打工人”如何更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围绕这些热点话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AI员工”上岗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但确实会对就业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会催生一些新岗位,促使人类更多地向高技能、高创造力的方向转型。而AI时代来临,“打工人”如何夯实自己的能力“护城河”也值得思考。
从实践应用来看,AI在处理大量数据、执行重复性任务、提高效率和减少错误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记者注意到,不仅仅是推出“AI数智员工”的深圳,近期包括江西赣州、广州、呼和浩特、江苏等多地政务服务系统均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以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提高城市治理效能。
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执法文书生成助手,将执法笔录秒级生成执法文书初稿;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从70%提升至95%,民情周报日报实现初稿一键生成…...从使用成效来看,深圳推出的“AI数智员工”可谓“干得快、错得少、懂得多”,令人惊叹。
但“AI数智员工”能完全代替公务员吗?对此,深圳市福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增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AI数智员工”是AI助手,它辅助开展公共管理和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不能单独决策,不能算是“AI公务员”。
简单理解,“AI数智员工”是一种通过人机协同提高工作效率、进行减负的工具助手。据了解,每个“AI数智员工”均配有“监护人员”,“监护人”指挥其工作并对其负责。
事实上,所谓“AI员工”仍有不小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创造力、情感智能和复杂决策能力。以《杭州新闻联播》节目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为例,不少网友评论称:“AI主播虽然零失误,但也零感情”“真人主播的优势不是零失误,而是有感情,偶尔的‘翻车’也能印在大家的记忆里”。
在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看来,AI更多的是辅助人而不是取代人。他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I能够在技术性岗位以及知识性岗位承担更多辅助作用。比如,帮助科学家解决数学问题,AI+医疗以辅助医生问诊,AI+金融构建量化交易策略等。“AI员工”的优势在于处理工作的效率往往更高,更擅长数据和信息处理。另外,AI并不存在利己概念,可能更加公正。但AI也有劣势,比如广泛被提及的AI幻觉,容易“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缺乏情感交互,在需要交互的领域,AI让人感觉冷冰冰。另外,AI还可能造成数据安全等问题。
AI时代来临,我们普通人如何成为技术的驾驭者而不是被淘汰?以银行业为例,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谈及DeepSeek对于银行员工的影响时表示,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促使银行员工从传统的执行者向决策者和创新者转变,从重复性任务执行者变为智能工具管理者;从单一领域专家变为跨领域协作者;从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创新。角色定位的转变也对银行员工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包括技术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创新与战略思维以及软技能等。大模型的引入并不会完全取代银行员工,未来的主流工作模式将是人机协作。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告诉《金融时报》记者,AI时代,岗位竞争压力日趋加大,对于劳动者的要求更侧重个体创新能力与复合技能的提升。随着AI从事基础甚至中高级的工作,对劳动力密集型就业人群的替代效应不断增强,劳动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及技能,以及利用AI工具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