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21家保险中介机构退出市场,背后原因何在

年内21家保险中介机构退出市场,背后原因何在

313日,江苏金融监管局披露,江苏国利聚信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被依法注销;3月12日,咸阳金融监管分局披露,陕西海通嘉豪汽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保险中介许可证》被依法注销;3月11日,辽宁金融监管局披露,辽宁盛和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保险中介许可证》被依法注销。

三天内,连续3家保险中介退出市场,成为保险中介市场正在加速“洗牌”的最新例证。据《金融时报》记者梳理,自2025年开年以来,已有21家机构先后退出保险中介市场并注销牌照,行业“清虚提质”进程显著提速。

一、科催化市场“洗牌”

保险中介我国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中介机构退出市场已逐渐成为常态。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12月末,我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法人数量为2539家,较2023年12月末减少27家,较2022年末减少43家,较2021年末减少71家。

仅从2025年来看,截至3月16日,一共有21家保险中介机构被注销许可证,其中主动退出成为主要注销原因。

陕西海通嘉豪车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无锡威孚风度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嘉峪关市东方冶金机电有限责任公司、习水县里程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公司均主动申请退出保险代理市场;江苏国利聚信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江苏恒诺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则因破产被注销许可证;江苏华能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因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吊销资质离场。

越来越多的保险介机构选择主动离场,反映出怎样的问题?

“一方面,消费者保险服务的需求从单一的产品销售转向综合化、专业化服务,一些中介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只能从市场退出;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中介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有很多机构特别是缺乏技术与人员的兼业代理机构难以满足监管要求,也不得不从市场退出。”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保险科技的发展也使得保险中介服务更多地转移到互联网上,大中型中介机构具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服务能力与效率大大提升,而传统线下中介机构难以存续。“或者说市场上不再需要那么多中介了。”
二、用三
时间清虚提质

近年来,监管部门一在大力整治保险中介机构“多散乱”的问题。

2024年6月,金融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要下大力气改革保险销售体系,开展保险中介清虚提质行动。2024年7月,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监管部门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对保险中介市场开展清虚规范提质行动,依法清理退出一批保险中介机构,调控市场主体总量,优化市场主体布局;查处一批违法违规机构,惩处一批违法违规人员,整治净化市场环境;支持经营依法合规、管理精细高效的保险中介机构做强做优,推动保险中介高质量发展。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4.8万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8.7%。但也需看到,保险中介市场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例如,保险中介市场总体实力弱,截至2023年底,只有1家机构总资产超过20亿元;经营模式粗放,一些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业务范围广而不专、信息化水平较低;违规易发多发,部分中介机构销售误导等违法违规行为相对普遍。

三、“马太效应”进一步显

在监管趋严、市场竞争压力增等因素影响下,保险中介机构的“洗牌”还将持续,优胜劣汰是大势所趋。

那么,未来保险中介行业将会如进一步“洗牌”?

业内人士坦言,从现状来看,全国围内大量保险中介机构在牌照到期后取消或不办理续期的现象普遍存在。未来,保险中介市场将逐渐向大中型机构集中,从而在优势领域创造保险中介的规模效益。

实际上,保险中介市场的“马太效应已经相对显现。据相关行业数据,在前20名保险中介公司中,保险业务收入在前100强中占比超 56%,净利润占比达68%。

那么,对于中小保险中介机构来说,如才能“杀出重围”,做强做优?

业内人士认为,必须在特定领域或险种上造专业优势,形成独特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以专业服务替代佣金差价成为主要盈利来源;另一方面,要以科技赋能提升自身运营能力,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