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营收159亿元,携程业绩、股价双丰收
“最赚钱的一年。”进入2024年以来,旅游业的“报复性”复苏带领国内OTA平台业绩大涨。身为国内OTA平台龙头企业的携程近期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收获业绩与股价双丰收的成效。
财报显示,2024年三季度,携程营收159亿元,同比增长16%。三季度的旅游旺季使得强劲的旅游需求推动了携程营收总体增长。第三季净利润68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46亿元,增长47%,相比上一季度的39亿元,增长75%。携程的收入主要为五大版块,住宿预订、交通票务、旅游度假、商旅管理和其他。其中住宿与交通为最主要的板块,占其业绩超7成比重的收入。截至目前今年前三个季度,携程净利润合计已超150亿元,远超2023年全年的100亿元净利润。综合携程往年财报看,2019年-2023年,携程净利润分别为70亿、-32亿、-5.5亿、14亿、100亿。也就是说,2024年已经成为过去5年至今“最赚钱的一年”。
要说这份业绩全归功于报复性消费,也不可能。旅游同样带动其他OTA平台业绩的涨幅。文旅部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旅游出行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90%,旅游收入恢复至91%。同程旅行今年第三季度实现收入49.9亿元,同比增长51.3%;经调整净利润为9.1亿元,整体业绩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旅行社这边上市公司也有所受益。例如去年在报复性出游下刚扭亏的众信旅游,在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30.0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73.86%。;中青旅公司董事会秘书范思远近日在接受机构投资者调研时也介绍,公司旅行社业务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了75%。但无论从营收规模还是利润角度,携程都有断崖的领头优势。
简单地说,核心还是在携程在上游供应链与合作客户的深耕,与其高星级客户的数量与消费粘性。常年以来,OTA平台于消费者的作用,就是更方便快捷地触达出行票务、住宿与游玩项目,而早期的收并购给携程带来了垄断性优势。携程早早地就通过兼并或股权收购的方式“吃下了”部分主流OTA平台。2014年4月携程投资超2亿美元收购少数股权,成为同程第二大股东;2015年携程联手铂涛、腾讯等收购艺龙股权,成为艺龙第一大股东;2015年10月携程与百度完成股权置换,持有去哪儿45%的投票权。平台整合完毕,携程开始“攻克”上游的客户,尤其是高星酒店——原因正在于高星酒店对商旅用户的吸引力,自互联网兴起后商旅出行需求愈发强劲,而这部分消费者有着稳定的出行需求,且不对价格敏感。2012年以来,携程达成合作的国内高星级酒店包括万豪、君澜、港中旅维景、海航、粤海、华侨城、书香、亚朵、桔子水晶、花间堂等,2018年携程与雅高、凯悦开启全球合作新模式。2020年3季度,携程酒店约占据高星酒店线上市场GMV的80%,实现了对高星酒店的全覆盖,覆盖率高于竞争对手。据华创证券测算数据,携程酒店平均房价约350元,与200元价格带的同程,150-200元价格带的美团有所区别,且因用户客群画像有所差异,公司高星酒店的基本盘相对稳固,携程和去哪儿偏向高线城市,美团和同程偏向下沉市场。在此期间,携程通过强化自己的会员体系,通过与上游客户的合作,为会员提供诸多其他OTA平台所不能购买到的服务,提升了消费粘性。譬如疫情期间携程先后推出黑钻、金钻、白银会员,构建起目前的会员体系,会员特权包括延迟退房、机场休息室、快速登机服务等。据携程数据,其级别越高的会员,总体年龄也越大。这也相当于是说,携程紧紧抓住了这部分价格不敏感的中高端出行群体。在庞大的供应链基础上,携程还延伸出了更多更为周到的服务,例如除了能提供住宿和交通外,还包含了国际购物、商场折扣、贷款、签证、全球紧急支援。对比之下,服务范围超出去哪儿、美团、飞猪、同程等其余对手。
这也就可以理解,消费者对OTA平台的使用实际上具有惯性,包括能享受通过平台获取的额外入住与体验等各方面的权限,一旦习惯了某一平台上的服务,很难轻易转移。携程CEO梁建章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尤其对于中高端客户来说,OTA平台的服务溢价很高,因此新入局的品牌,很难直接从携程切走这部分群体。而当这部分群体遇到后疫情时代的出游热,携程的业绩便也水涨船高。
然而这份财报背后也并非都是光鲜。携程的两项增速最快的业务,住宿和旅游,近年来都在面临供应商声响越来越大的控诉。关于“携程强势”的说法从2022年起便就不是新鲜事。无论是酒店还是旅游产品供应商,入驻携程等OTA平台的初衷是为抓住崛起的线上流量,借助平台的曝光更好地获客,但这些年的行业内“供应商成了给OTA打工”的声音越来越大,双方之间关于流量曝光和利润空间之间的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
酒店也在进行博弈。据一连锁民宿品牌内部人士向剁椒介绍,携程目前对酒店收取的佣金约在10%、12%与15%三个档,其中最高两档对应其平台“金牌”与“特牌”,也就相应获得更大流量推广,在推荐页面上的排名更靠前。市场上的说法是,携程对高星级酒店的收佣比例可能更高。但该说法未得到相关方证实。但酒店方面实际付出的成本并非只有按比例的佣金,如果算上顾客好评、拿到好评后给员工的奖励,以及参与平台的各种营销活动的话,成本则有可能到达约30%。
携程并非没有其他隐忧。近年来出行方式的改变正悄悄撬动整个OTA平台格局。一方面,包括“冰城小土豆”、“淄博烧烤”、“甘肃麻辣烫”等在内兴起的地方文旅,象征着出行的人们愈发渴望更贴近本地生活的体验项目,而非千篇一律的规划;另一方面,以小红书、抖音等为首的内容平台的崛起,让旅行信息正变得透明,而年轻人更具有自我规划的能力与意识,也更愿意亲自设计一场“自由行”。于是导致携程眼下所面临的主要竞争,最特殊的可能就是来自美团、抖音等超级流量平台上。以美团为例,得益于餐饮等高频消费带来的流量,它也推出了酒店与住宿预定的服务,且选择这部分的消费者正在增长。环球旅讯与数字100发布的《2024年Q1中国旅游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在目的地玩乐的预订方面,大约41.6%的受访者选择了美团,比例远超其他OTA平台。
与携程相比,这些平台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内容流量方面。从去年至今兴起的特种兵、露营等游玩形式,似乎全都与携程等传统OTA平台此前精心运营的景点消费完全不同。而流量平台入局,则能凭借自身已有的本地生活资源,快速整合当地相关体验项目,令消费者下单交易。为巩固自身的竞争壁垒,携程于近年的主要行动便是强化自营,目的正在于通过标准化整个旅行服务中的履约,提升消费者体验,强化粘性。去年5月,携程正式向外界推出了自营服务SOP、行业标准以及服务数字化系统。这一套系统的背后,是携程要与无数平台上的商家达成协议,商家在履约过程中采用“携程”的名义去做接待,携程分给商家固定佣金率。而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携程会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所有环节数据化、可视化,从而保障服务的标准化。如何理解携程自营的竞争力?对于如今的OTA平台而言,服务不仅是简单地完成票务的交易,每一单交易背后,都包含着消费者对各项环节的体验。当消费者通过平台所购买的体验无法达到预期,复购与粘性便会下降。携程自营想做的,就是降低这些环节的不确定性,并基于数据的沉淀,优化体验。这实际上是它作为头部企业,在面向商家已有的话语权之上,能做出的有效差异化。
在县域出行越来越火热的当下,对下沉市场的忽视也会成为携程的劣势。《2024年五一假期旅游消费报告》显示,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100%,部分热门县级城市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大增200%以上。不过,携程也在对此发力。今年一季度,下沉市场成为携程国内业务的增长主力。携程在业绩会上表示,由于旅游偏好向出境目的地和低线城市分流,国内酒店ADR(已售客房平均房价)有所下滑。而为顺应这一旅行消费趋势,携程加大了与三四线城市的合作力度,并增设度假农庄,拓展下沉市场,包括与贵州榕江、台江,江苏昆山,江西多地县域文旅部门合作,等等。目前大盘来看,出境游或许能算是携程未来的增长点。本次财报中,携程出境业务增长亮眼。出境酒店和机票预订已全面恢复至 2019 年同期的 120% 水平,公司国际 OTA 平台酒店和机票预订同比增长超过 60%。携程也已经加速了在海外的布局,譬如已经推出了总部位于新加坡的Trip.com Group品牌,目前业务已遍及223个目的地,以及收购或投资了Skyscanner、TripAdvisor亚洲与印度的MakeMyTrip。而在目前单边及双边签证放开范围扩大的背景下,出境游可能能为携程带来未来增长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携程国际OTA平台Trip.com收入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一季度的收入增速为80%,二、三季度同比增速分别放缓至70%与 60%,这也意味着在携程的国际化道路上,仍需面临来自Booking、Expedia等国际平台的挑战。